《鄒之風聲—探討鄒族風笛發聲原理》

模組名稱: 鄒之風聲—探討鄒族風笛發聲原理

模組設計人: 劉琦韻

教學所需總時數: 240分鐘

主要科目: 物理

主要領域: 自然科學

其他領域及內容: 語文, 社會

《吉娃斯愛科學》相關教材使用:

教學對象年段: 第四學習階段 (7~9年級)

核心素養 (依照12年國教課綱所訂):

教學模組主題類別:

  1. 部落傳統音樂的文化與科學

模組主題族別: 鄒

模組簡介:


一、生活文化世界觀的傳承

教學時間:10分鐘

單元活動名稱:

風笛在鄒族文化的意義

(一)學習重點概念

1. 重點概念

(1)學習風笛的鄒族語
(2)風笛在傳統鄒族文化與生活所代表的意義
(3)與風笛相關的傳統故事

2. 12年國教課程綱要的相關概念

(二)學習活動

1. 學習活動目標

(1)活動目標
語5-IV-5 能了解並說出傳統歌謠、傳說故事的主旨,及其語言文化的美感、文化脈絡。
社2a-IV-3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,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。
(2)12年國教課程綱要的相關學習表現

2. 學習活動設計

1. 風笛的鄒族語:Euvuvu
老師念出風笛的鄒族語,並請學生跟著唸三次
2. 與風笛相關的傳統文化意義

◎老師準備一則有關風笛資料的介紹,在課堂說給學生聽:
「風笛」又稱為「竹製響片 Euvuvu」,曾是台灣原住民鄒族用來傳遞訊號的工具,以前鄒族人發現有外敵侵入或異常動靜,就甩動風笛通知族人防禦或避難,透過山谷的回音,可以通知族人敵人來了,也可做為祈雨法器及趕鳥器;演變至今則做為童玩及一年一度的鄒族生命荳祭開幕儀式用,形成鄒族的傳統文化。
「風笛」是由一條繩子綁一支竹片所構成。它的構造非常簡單,但是轉動時竟然會發出聲音,且竹片會有上下飛舞的現象。風笛在轉動的過程中,響片會不斷的繞繩子自轉而拍打空氣產生聲音,這是風笛發出聲音最主要的來源。

3. 評量

(三)核心素養

(四)關鍵字

鄒族、風笛

(五)附件圖片

圖片1:
圖片2:

### 請下載模組,才可觀看完整模組內容 ###